crystal(水晶):石化的冰    

古代希腊人最初见到水晶这种矿物质时,不知为何物。他们看到这种物质和石头一样硬,却又像冰一样晶莹剔透,因此认为是石化的冰,所以在希腊语中称之为krystallos,来自kryos(frost,冰冻)。该词进入拉丁语后变成crystallus,经由法语进入英语后变成了crystal。crystal不仅可以表示水晶,还可以表示其他各种结晶体。

  crystal:['krɪst(ə)l] n.结晶,结晶体,水晶adj.水晶的,透明的,清澈的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优词词源英文版:crystal 词源,crystal 含义。

czar(沙皇):被用作罗马皇帝名号的凯撒

英语单词czar(沙皇)源自俄语中表示“沙皇”的单词,而后者则是古罗马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凯撒大帝的姓氏“凯撒”的俄语拼写姓氏。凯撒大帝在遗嘱中将自己的甥孙屋大维收为养子和继承人,指定由屋大维继承自己的遗产和姓氏。屋大维后来成为罗马帝国的皇帝。在他之后的历代罗马皇帝会继承“凯撒”这个姓氏,因此“凯撒”就变成了罗马皇帝的专用名号。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西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都以“凯撒”为名号,只是拼写方式略有不同。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当时还只是莫斯科公国)成为了东正教世界的领袖,自命为拜占庭帝国的继承者。当时的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于1547年加冕为皇帝,以俄语中的“凯撒”作为自己名号,中文根据其发音和含义译为“沙皇”,英语则根据其发音译为czar。

czar:[zɑː] n.(俄国)沙皇,皇帝,独裁者

cadet(军校生):贵族家庭中的次子

英语单词cadet来自法语, 而最终源头来自拉丁语capitellum,是caput(头)的指小形式,字面意思就是“小首领”,用来表示贵族家庭中的次子。因为中世纪贵族的头衔只能由家中长子继承,所以长子就是家中的首领,而次子只能是“小首领”,只有当哥哥死了才有资格继承贵族头衔。贵族家庭中的次子通常选择从军,希望通过军功来谋取功名。因此,cadet原本用来称呼军营中的这些贵族子弟。后来词义扩大,用来泛指军校或警校中的学生。

cadet:[kə'det] n.军校生,警校生,候补军官,次子

cologne(古龙水):古龙水的诞生地德国城市科隆

在18世纪的德国城市科隆(Cologne),有一位名叫吉欧凡尼·玛丽亚·法利纳(Giovanni Maria Farina)的意大利理发匠。他的理发店生意十分火爆,因为他不仅擅长理发,更重要的时,他家有一个祖传秘方,可以用来调制一种特别的盥洗用水。用这种盥洗用水洗头和脸后,令人神清气爽,还留有一种淡淡的香味。法利纳的盥洗用水在整个科隆城都出了名,顾客们络绎不绝。甚至有一位顾客特意登门拜访,希望购买一些这种盥洗用水,因为他第二天需要出席一个重要场合,希望用法利纳的盥洗用水来帮助自己显得更加精神。受此触动,法利纳先生找到了另一条致富途径。从经以后,他致力于生产这种盥洗用水,并与1709年正式推向市场。由于这种盥洗用水最早问世于科隆市,人们便将其称为“科隆水”,后来简称“科隆”(cologne),中文译为“古龙水”。

欧洲的男士们特别喜欢古龙水的香气,他们喜欢在洗澡后往身上喷洒这种清新爽快价格又不太高的“香水”,因此早期的古龙水被看作是“男用香水”。法国皇帝拿破仑就特别喜欢古龙水,据说每个月要用掉60瓶古龙水。

cologne:[kə'ləʊn] n.古龙水,科隆香水

check(核查):国际象棋中的“将一军”

关于国际象棋,大部分历史学者认为起源于古印度,后来流传至波斯,再经过阿拉伯、流传至欧洲。至今见诸于文献最早的记录是在萨珊王朝时期用波斯文写的。国际象棋中向对方的国王“将一军”,英语叫check,它是从古波斯语shah(国王)演变来的,意思是提醒对方我下一步就要吃掉你的国王了。当对手发出check的提醒时,自己就要仔细检查本方棋盘中国王的安全,所以check一词延伸出现在的“检查”、“核查”等含义。

另外,古波斯人称象棋中“把对方将死”为shah-mat,mat是“死”的意思。英语单词checkmate(将死)就来源于此。

英语单词chess(国际象棋)和check一样,都来自古波斯语shah(国王),是check的复数形式,字面意思就是“连续将军的游戏”。

check:[tʃek] n.支票,核对,检验v.检查,核查,制止,打勾,将一军

checkmate:['tʃekmeɪt] n.将死,挫败vt.把……将死,使……彻底失败

chess:[tʃes] n.国际象棋

casino(赌场):意大利的聚众娱乐的小屋

英语单词casino来自意大利语,本意是“小房子”,是casa(房子)的指小形式。在意大利语中,casino原本指的是意大利乡间小屋,类似乡村俱乐部。人们聚集在这里面唱歌、跳舞、赌博,进行各种娱乐活动。后来,赌博的人越来越多,逐渐成为了casino里面最主要的娱乐形式,casino也就变成了赌场。

casino:[kə'siːnəʊ] n.赌场,俱乐部,娱乐城

commune(公社):全体市民共同治理的自治城市

在欧洲封建时期,国家的土地被分封给各个诸侯。土地成了封建君主和领主的私人财产。后来,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新兴资产阶级逐渐发展壮大。他们定居在城市里,通过赎买和战争手段从封建领主手中夺取了城市的主权,建立了由全体市民共同治理的自治城市。在法语中,自治城市这种组织机构被称为commune,来自拉丁语communis(共同的、公共的),表明自治城市的主权属于全体市民,而不是私人所有。

1871年,法国巴黎人民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Paris Commune,中文译为“巴黎公社”。从此以后,commune(公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独特组织形式,新中国成立后也曾经历过建设“人民公社”的阶段。

源自拉丁语communis的单词还有community、common、communism等。

commune:['kɒmjuːn] n.公社,自治城市

communal:['kɒmjʊn(ə)l; kə'mjuː-] adj.公共的,公有的,公社的

community:[kə'mjuːnɪtɪ] n.社区,社会,共同体,团体

common:['kɒmən] n.普通,平民,公有地adj.共同的,普通的,一般的,通常的

communism:['kɒmjʊnɪz(ə)m] n.共产主义

communist:['kɒmjʊnɪst] n.共产党员,共产主义者adj.共产主义的

cravat(领巾):喜欢系领巾的克罗地亚士兵

在领带问世前的中世纪欧洲,贵族们用来装饰颈部的是蕾丝领圈。制造这种华丽的配件需要消耗大量布料,每制造一个这样的领圈需要用掉长达十五米的蕾丝饰带。在欧洲“三十年战争”期间,参战各国都在拼命缩减开支,昂贵的蕾丝领圈自然成为不合时宜的物件。有的国家甚至颁布法令,规定只有在出席葬礼这样的隆重场合,男士才允许佩戴蕾丝领圈。

然而,爱美的男士依然有办法来装饰自己的颈部。不久,克罗地亚士兵们所佩戴的领巾引起了欧洲时尚界的关注。他们在颈部装饰有打结的细领巾。这种风俗从中世纪开始流传,也是他们在战场上辨认同伴的方法之一。这种服饰很快就在欧洲流传开来,不仅在士兵群体中广泛流传,而且还赢得了王室的瞩目。当时的法王路易十四就是一名有名的领巾爱好者。他拥有大量制作精美的领巾,甚至还设置了“领巾侍者”一职,每天的工作就是为路易十四奉上几款华丽的领巾,方便国王挑选。因为国王的狂热爱好,领巾不再是简单的装饰或者蕾丝领圈的代用品,开始慢慢成为贵族阶层必需的服装配件。

法语中,这种源自克罗地亚的服饰就被称为cravate,本意就是“克罗地亚人”。进入英语后拼写变为cravat。这就是英语单词cravat(领巾)的由来。cravat已经有了和今天的领带(tie)类似的形状与系法,被认为是现代领带的前身。

cravat: [krə'væt] n.领巾,领带,领结

crucify(钉死):古罗马的钉十字架刑罚

一提起耶稣基督,人们总会想到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受难图。将人钉在十字架上处死是古罗马时期的一种残忍刑罚,据说是古腓尼基人最先发明的,后来广泛流传至希腊、亚述、埃及、波斯和罗马。这种死亡方式被视为是最屈辱的。罗马人认为:只有奴隶和最坏的罪犯才可以被这样处死,对一般的罪人则采用别的方法处死,而不必承受这种侮辱下的痛苦。

这种残酷的刑罚起源于一根木桩。起初是把犯人绑在木桩上,令他窒息而死,既简单又残忍。后来木架被引入,有十字架、T形架和X形架。尽管各地行刑的细节略有不同,但大致情形都一样:犯人先被鞭笞,然后被迫背着木架走到刑场。行刑前,犯人被剥去衣服,只剩下一块缠腰布。犯人的手掌和脚下面有一块楔形木,防止身体因重力而滑落。然后把十字架插进地上预备好的固定口内。

十字架上的犯人不是饿死或渴死的,也不是因为出血而死,犯人最终是因窒息而死。钉在十字架上的人只能靠伸缩双臂呼吸。可是在这样的一种姿势下,加上钉伤所产生的强烈疼痛,所有肌肉会产生一种猛烈的反伸缩力,于是胸腔的空气无法排出,人最终慢慢窒息而死。

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是基督教发展的核心事件。自从耶稣基督殉难、基督教发展壮大后,十字架刑罚逐渐销声匿迹,因为掌权者不再用处死“神的儿子”的方法来处死犯罪的人,而是以绞刑和其它刑罚取代。

在英语中,用钉十字架刑罚来处死犯人被称为crucify,来自拉丁语crucifigere,字面意思就是“钉在十字架上”,其中cruci就是表示cross(交叉)的词根。

crucify: ['kruːsɪfaɪ] vt.钉在十字架处死,折磨

crucifix: ['kruːsɪfɪks] n.十字架,耶稣受难像

Crucifixion: [kruːsɪ'fɪkʃ(ə)n] n.(十字架)刑罚,苦难

curfew(宵禁):晚间按时灭火熄灯就寝的规定

在古代中国,在夜里到了某时刻,敲更人就会敲钟报时,并提醒大家小心火烛。在中世纪的欧洲也有类似做法,即到了夜里规定时刻,就会有人敲钟,提醒大家扑灭灯火,按时就寝,其目的是避免无人照看的灯火在夜里引发火灾。这种做法在古法语中被称为cuevrefeu,字面意思就是cover fire(扑灭灯火)。英语单词curfew就来源于此,并在19世纪时衍生出“宵禁”之意。

curfew: ['kɜːfjuː] n.宵禁,宵禁令,晚钟,敲晚钟时刻

crisscross(交叉):中世纪儿童学习的角帖书上的十字标识

中世纪的欧洲,供儿童学习字母和数字的角帖书(hornbook)上,在字母表的最前面通常画有一个十字标识,据说其含义是“愿基督的十字架赐予我成功”。中世纪的教育与宗教密不可分,通常只有神职人员才有机会接受教育,因此角帖书上有这么一个十字标识十分正常。这个十字标识被称为Christ's cross(基督的十字架),后来被缩略为crisscross,并衍生出“交叉”的含义。

crisscross: ['krɪs,krɒs] n.交叉,十字,矛盾adj.十字形的,交叉的adv.交叉地vt.画十字形于……,使……交叉成十字vi.交叉

consul(领事):古罗马时期的共同执政官

英语单词consul来自拉丁语,原本指的是古罗马时期的共同执政官,人数一般为两名。关于consul的拼写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来自consulere(to take counsel,咨询),缘自执政官需要向元老院征求意见;另一种解释认为consul由con+sal/sell/sedl构成,表示“坐在一起”,缘自执政官数量一般为两人或以上,需彼此协调,共同执政。

历史上,除古罗马以外,还有一些时期,在一些国家曾经出现以consul(执政官)作为国家元首的情况,如拿破仑建立的法兰西共和国就以三名consul共同执政,但拿破仑作为“第一执政”独揽大权。

中世纪后期,国际商贸日益兴隆。在同一个地方经商的外国商人为了协调解决彼此的商业争议,自行组织起来,推举一位或多位人士担任仲裁人,负责仲裁彼此的商务争议。这种仲裁人也被称为consul,中文译为“领事”。之所以称为consul,是因为他的产生和职责和古代执政官一样,都是由众人推选出的,负责仲裁。后来,领事变成了由政府派遣,但其称谓consul一直没变。

consul: ['kɒns(ə)l] n.领事,(古罗马)执政官

consular: ['kɒnsjʊlə] adj.领事的

consulate: ['kɒnsjʊlət] n.领事,领事馆,领事职位,领事任期

coroner(验尸官):英国诺曼王朝时期国王的司法官

英语单词coroner最早是英国诺曼王朝时设置的一个王室职务,相当于国王的司法官,由各地的骑士担任。1194年的英国《巡回法院规章》(Articles of Eyre)第20条首次予以明确规定,其职责是“custos placitorum coronae”(拉丁语,= keep the pleas of the Crown,掌管国王的诉讼)。其中,coronae来自corona(crown,王冠),英语单词coroner即来源于此。

在该制度设立的初期,coroner主要负有如下两项职责:一是维护和增加国王的国库收入。coroner通过查明死因、确定个案的类型而分别予以处理,避免因为一些臆测的刑事案件而浪费人力和财力,还有一项重要职能,即通过将死刑犯的财产没入国库的方式为国王聚敛钱财;二是负责调查诺曼底人非正常死亡的案件。诺曼底人是当时英国的统治阶级,在有诺曼底人之死亡存有疑问的情形下,coroner应查明其死因。

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受英国司法制度影响的国家,依然保留了coroner(验尸官)职务和制度。现在,coroner(验尸官)的主要职责是调查非正常死亡案件中的死亡原因。

coroner: ['kɒr(ə)nə] n.验尸官

corn(谷物):北美殖民者对美国玉米的误称

英语单词corn在英国和美国的含义相差甚远,值得注意。在英国,corn泛指“谷物”。具体来说,在英格兰指的是“小麦”,在苏格兰和爱尔兰指的是“燕麦”。17世纪时,英国殖民者来到美洲大陆时,看到当地印第安人种的玉米,将其称为“india corn”。其实在英语中表示“玉米”的单词是maize,但由于当时在新英格兰地区玉米是唯一的粮食作物,因为殖民者习惯将其称为india corn,后来缩略为corn,而原本表示“玉米”的maize一词反而很少使用。

corn: [kɔːn] n.(美)玉米,(英)谷物,(皮肤)鸡眼vt.腌,使成颗粒

copper(铜):生产铜的塞浦路斯岛

地中海东部的塞浦路斯岛(Cyprus Island)在古代是世界上主要的铜产地之一。公元前6世纪,古罗马人占领了塞浦路斯岛,大量开采岛上的铜矿,用来铸造钱币。塞浦路斯在希腊语中被称为Kyprios,在拉丁语中拼写为Cyprium。塞浦路斯岛上的铜就被称为Cyprium aes(塞浦路斯矿石),后来在拉丁语中被缩略为cuprum。英语单词copper就来源于此。英语中与铜有关的另一个单词是bronze,表示“青铜”,是用铜和锡、铅的合金,比铜更加结实耐用。

copper: ['kɒpə] n.铜,铜币adj.铜的vt.镀铜于

coin(硬币):铸造硬币的模具

英语单词coin(硬币)的本意并非“硬币”,而是铸造硬币的模具。它来自拉丁语cuneus(楔子),因为古罗马时期用来冲压硬币的模子的形状是楔形的,故此得名。英语单词coin就源自拉丁语cuneus,本意是铸造硬币的工具,由此衍生出“铸造、创造、杜撰”之意,最后才演变为表示硬币本身。

coin: [kɒɪn] n.硬币,钱币vt.铸造,杜撰,创造

canvas(帆布):用大麻制成的粗帆布

英语单词canvas(帆布)和canvass(细查)的拼写只有一字之差,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原来,它们来源相同,只是一个用作名词,一个用作动词。它们都来自希腊语kannabis(cannabis,大麻),本意是用大麻制成的粗帆布。由于古代人用这种粗布来筛东西,所以用作动词时表示“筛”,进而衍生出“细查、细究、详细讨论”等含义,后来又衍生出“劝诱、拉选票”的含义。而用作名词时,表示“帆布”。由于油画都使用帆布,所以还可以表示“画布”。

canvas: ['kænvəs] n.帆布,画布adj.帆布的

canvass: ['kænvəs] vt.细究,彻底检查,向……拉选票vi.游说,拉选票n.细查,讨论,劝诱

cannabis:['kænəbɪs] n.印度大麻

canter(慢跑):英国基督教教圣地坎特伯雷

canter 是骑马时中介乎小跑(trot)与 gallop(疾驰)之间的步法,一般译为“慢跑” 。 该词由 Canterbury gallop 或 Canterbury trot/pace 一语缩略而来。Canterbury(坎特伯雷)是英国的基督教圣地。公元597年,传教士奥古斯丁受教皇委派,从罗马赴英国传教。他在40名修士的伴随下,来到作为撒克逊人肯特王国的坎特伯雷。当时的肯特国王是个异教徒,但王后原是法兰克公主,信仰基督教。在王后的帮助下,奥古斯丁在这里站稳了脚跟,成为第一位坎特伯雷大主教,并把基督教传播到整个英格兰。因此,在英格兰,坎特伯雷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基督教信仰的摇篮。

16世纪中期,宗教改革的浪潮席卷欧洲。英国教会也向天主教开火,断绝了与罗马教廷的一切关系,改称英国国教,又叫圣公会。它的首任主教就是坎特伯雷大主教。英王的加冕礼就由他主持。这位大主教还拥有管辖29个主教区的权力。这样,作为大主教驻地,坎特伯雷就成了英国的宗教首都。

公元1170年,坎特伯雷大主教贝克特(Thomas Becket)因为与英国国王亨利二世不和而被国王的四位骑士杀死。半世纪后,英国国王亨利三世为贝克特平反,特意在坎特伯雷大教堂为贝克特修建了一座华丽的圣堂。后来的朝圣者前往坎特伯雷朝拜贝克特的圣堂,在接近圣地时都会放慢速度,让坐骑慢跑。后人就把骑马时的这种步法叫做Canterbury gallop /trot/pace,后来被缩略为Canterbury,到了18世纪又进一步缩略为canter。

canter: ['kæntə] n.(马)慢跑,流浪汉vt.使慢跑vi.慢跑

canary(金丝雀):金丝雀的产地加那利群岛

加那利群岛(Canary Islands)位于非洲西北部的大西洋中,属于西班牙,是欧洲人常去的冬季度假胜地之一。

公元前40年,毛里塔尼亚国王尤巴二世派远征队到此,见其中一个岛上有许多躯体巨大的野狗,遂称该岛为Canaria,意为“狗岛”,因为在拉丁语中canis就是“狗”的意思。在英语中拼写为Canary,整个群岛被称为Canary islands。因为金丝雀的产地就在此群岛,所以金丝雀也被称为canary。由于金丝雀多为淡黄色,因此canary还可以表示“淡黄色”。

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与其西班牙丈夫荷西的家就坐落在加那利群岛中大加那利岛的首府拉斯帕尔马斯。

canary: [kə'neərɪ] n.金丝雀,淡黄色

cab(出租车):法国的轻便二轮马车

英语单词cab是法语单词cabriolet的缩写。cabriolet是十八世纪时法国流行的一种轻便二轮马车,常用作出租用途。法语单词cabriolet是cabrioler(跳跃、雀跃)的指小形式。这种车之所以被称为cabriolet,是因为当时路面不平,而这种车的车身又轻,所以前进时经常上下颠簸,像是在跳跃一样,所以称为cabriolet,有点像北京人管三轮车称为“三蹦子”一样。

汽车被发明后,伦敦街头的出租汽车的外形很像以前的轻便二轮马车,所以在口语中也被英国人称为cab。单词taxi则是“出租车”的正式称谓。

cab: [kæb] n.出租车,出租马车vi.坐出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