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语:醉生梦死
汉语拼音:zuì shēng mèng sǐ
成语含义:像在酒醉和睡梦中那样醉醺醺、昏沉沉地过日子。形容生活目的不明确,过得糊里糊涂。语出宋.程颐〈明道先生行状〉。△「花天酒地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比喻人糊里糊涂或颓废消沉地活着。贬义。
【使用类别】用在「消极放纵」的表述上。
【例  句】
01、年轻人要心怀理想,怎可终日过那种醉生梦死的生活呢?
02、在战争中,有的人在前线冒死抗敌,也有的人在后方醉生梦死。
03、那些镇日在杯觥之间生活而醉生梦死的人,根本不知道今夕何夕!
04、他如果老是不求上进,糊涂过日,一天到晚醉生梦死,前途堪忧!
05、国家面临国际情势严苛的挑战,年轻人岂可醉生梦死、糊里糊涂地过日子?
06、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每每胸怀大志,奋发图强,绝不愿意一辈子醉生梦死,浑浑噩噩地虚度过去。
书  证:
01.宋.程颐〈明道先生行状〉:「虽高才明智,胶于见闻,醉生梦死,不自觉也。」(源)
02.宋.魏了翁〈水调歌头.檥櫂汉嘉口〉词:「客亦莞然成笑,多少醉生梦死,转首总成埃。」
03.《朱子语类.卷一一六.朱子.训门人四》:「『百姓日用而不知』,便是不知所谓发生,亦不知所谓收敛,醉生梦死而已。」
04.宋.袁甫《蒙斋集.卷一六.励志铭赠朱冠之》:「维今之人,甘心委靡,顽痹不仁,偷安无耻,至其极也,醉生梦死。」
05.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二折》:「有人说道:『你这等醉生梦死的,那神仙大道,却怎生得来?』」
06.《东欧女豪杰.第三回》:「你不见现在那些巴结官场的、崇拜黄金的、在温柔乡里醉生梦死的人吗?」
07.《孽海花.第六回》:「且说那年法越和约签定以后,国人中有些明白国势的,自然要咨嗟太息,愤恨外交的受愚,但一班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却又个个兴高采烈,歌舞升平起来。」
典故说明:「醉生梦死」是用来形容人的生活目的不够明确,恍恍惚惚,好像是喝醉或在睡梦中。宋代大儒程颐在〈明道先生行状〉一文中,谴责当今学者说:「虽才高明智,胶于见闻,醉生梦死,不自觉也。」而这一切,乃源自于「道之不明」。正道无法彰明,则「邪诞妖异之说」横行,迷惑人心,掩蔽良能,即使是聪明之士,亦因受异端邪说的蒙蔽,以致于心智无法清明。「醉生梦死」就用来比喻人糊里糊涂地活着。另一位宋代大儒朱熹亦曾说过:「『百姓日用而不知』,便是不知所谓发生,亦不知所谓收敛,醉生梦死而已。」(见《朱子语类.卷一一六.朱子.训门人四》)朱子认为一般人这样一日过一日,懵懵懂懂,对一切事物的发生都不知其所以然,此即所谓「醉生梦死」。后人在使用此一成语时,则不仅止于指生活目标不明确的情况,有时会扩大到用于指称生活颓废消沉,如清末小说《东欧女豪杰.第三回》:「你不见现在那些巴结官场的、崇拜黄金的、在温柔乡里醉生梦死的人吗?」此处所说的便是程度更为严重,沉湎于声色场所中的人。
成语来源:宋.程颐〈明道先生行状〉(据《河南程氏文集.卷一一》引)道之不明,异端害之也。昔之害近而易知,今之害深而难辨。昔之惑人也,乘其迷暗;今之入人也,因其高明。自谓之穷神知化,而不足以开物成务。言为无不周遍,实则外於伦理;穷深极微,而不可以入尧、舜之道。天下之学,非浅陋固滞,则必入于此。自道之不明也,邪诞1妖异之说竞起,涂生民之耳目,溺2天下于污浊;虽高才明智,胶3于见闻,醉生梦死,不自觉也。是皆正路之蓁芜,圣门之蔽塞,辟之而后可以入道。
〔注解〕
(1)邪诞:荒诞不经。
(2)溺:使陷溺。
(3)胶:拘泥。
近义词:花天酒地  纸醉金迷  浑浑噩噩  灯红酒绿  
反义词:生气勃勃  朝气蓬勃  奋发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