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语:见少怪多
汉语拼音:jiàn shǎo guài duō
成语含义:义参「少见多怪」。见「少见多怪」条。
书  证:
01.晋.葛洪《抱朴子.内篇.论仙》:「夫所见少则所怪多,世之常也。」
典故说明:此处所列为「少见多怪」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少见多怪」一语原是讥人因见识狭隘,故而对佛的超凡相貌有所怀疑,以为是过于夸大的传言。据汉.牟融《理惑论》载,有人问道:「你说佛的相貌有三十二种显著特征、八十种细微特征,这与一般人差太多了,应该不太可能吧!」牟子回答:「俗话说得好:少所见,多所怪,看到骆驼的驼峰以为是肿起的马背。像尧的眉毛有八种色彩,舜的眼睛有两个瞳孔……,这不都与平常人有极大差异?所以这些异相是确实存在的,你不能因为自己没看过就怀疑佛的不凡相貌啊!」牟子以为,若有人因为没见过异人与佛的超凡相貌,便肤浅地以为那是不可能的,那样的人与「睹馲(ㄌㄨㄛˋ)驼言马肿背」者同样可笑。后来「少见多怪」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讥讽人见识不广,遇平常之事亦以为惊怪,如清代小说《孽海花.第一一回》:「剑云的论《公羊》,正当的很,也要闻而却走,真是少见多怪了!」便是这个意思。
成语来源:此处所列为「少见多怪」之典源,提供参考。汉.牟融《理惑论》(据《弘明集.卷一》引)问曰:「云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何其异于人之甚也?殆富耳之语,非实之云也!」牟子曰:「谚云:『少所见,多所怪,睹馲驼1言马肿背。』尧眉八彩,舜目重瞳子,皋陶马喙,文王四乳,禹耳参漏,周公背偻,伏羲龙鼻,仲尼反頨,老子日角月玄、鼻有双柱、手把十文、足蹈二五,此非异于人乎?佛之相好,奚足疑哉?」
〔注解〕
(1)馲驼:即骆驼。动物名。哺乳纲偶蹄目,脊椎动物。身形高大,背上有驼峰,依驼峰可分单峰和双峰两种。双重眼睑,可挡风沙。脚下有肉垫,适于沙漠行走。能反刍,有高度耐饥渴的能力。可供骑乘及载货,是沙漠中的主要负重动物,故亦称为「沙漠之舟」。原产地在北非、阿拉伯、伊朗、中亚和西班牙等地。亦称为「橐驼」。馲,音ㄌㄨㄛˋ。
参考成语:少见多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