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语:斩草除根
汉语拼音:zhǎn cǎo chú gēn
成语含义:将杂草连根拔除。比喻除去祸根,不留后患。语本《左传.隐公六年》。△「除恶务尽」、「赶尽杀绝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比喻除去祸根,不留后患。
【使用类别】用在「完全消灭」的表述上。
【例  句】
01、这件事唯有澈底地斩草除根,才算治本。
02、这次攻击一定要斩草除根,免得对方日后报复。
03、他心中的惰性若无斩草除根,自然难以奋发图强。
04、赌博歪风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应该斩草除根,澈底禁止。
05、飙车族破坏了社会秩序,警方决定斩草除根,全面扫荡。
06、为求长治久安,对于黑色势力必要斩草除根,澈底瓦解。
07、吸毒恶习贻害终生,你应该有斩草除根的勇气,澈底戒掉。
08、我们不能让赌博风气死灰复燃,所以必要使出铁腕,斩草除根。
09、警方连日取缔了许多的不良场所,务求斩草除根,杜绝罪恶的温床。
书  证:
01.《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这个孩儿真个作怪!若不兴吾宗,定是灭吾族。莫若傍今杀了,斩草除根,萌芽不发。」
02.《三国演义.第二回》:「何进听罢,出谓众官曰:『蹇硕设谋害我,可族灭其家。其余不必妄加残害。』袁绍曰:『若不斩草除根,必为丧身之本。』」
03.《水浒传.第二五回》:「可知好里。这是『斩草除根,萌芽不发』。若是斩草不除根,春来萌芽再发。官人便去取些砒霜来,我自教娘子下手。」
04.《醒世恒言.卷二九.卢太学诗酒傲王侯》:「一不做,二不休,若不斩草除根,恐有后患。」
05.《儿女英雄传.第八回》:「再说,假如这时要留他一个,你未必不再受累,又费一番唇舌精神。所以才斩草除根,不曾留得一个。」
06.《三侠五义.第一回》:「这日晚间正在伤心,只见本宫四面火起,秦凤一见已知是郭槐之计,一来要斩草除根,二来是公报私仇。」
典故说明:据《左传.隐公六年》载,春秋时,结邻的陈、郑二国时常发生争端而彼此交恶。后来郑国曾提出请求,希望能够与陈国和平共处。当时,陈桓公弟五父认为广结善缘是国家的重要施政方针,因此建议接受讲和。但陈桓公却认为宋、卫两国才是难以对付的敌手,郑国算不了什么,就拒绝接受郑国的讲和。结果在陈桓公六年五月时,郑国入侵陈国,陈国大败,被掳去许多财物及俘虏。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因为陈桓公没有广结善缘,让恶因滋长蔓生而不知悔改,随之而来的便是自取祸害。周朝大夫周任曾说:「治理国家的,看到恶人恶事,就要像农民铲除田里的杂草一样,直接将聚生的杂草连根拔起,不让它有再生的机会,这样除去恶的,善的才能发扬。后来「斩草除根」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除去祸根,不留后患。」
成语来源:《左传.隐公六年》五月庚申,郑伯侵陈,大获。往岁,郑伯请成于陈,陈侯不许。五父谏曰:「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其许郑!」陈侯曰:「宋、卫实难,郑何能为!」遂不许。君子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商书》曰:『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周任1有言曰:『为2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3蕴崇4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5,则善者信6矣。』」
〔注解〕
(1)周任:周朝时贤能的大夫,生卒年不详。
(2)为:治理。
(3)芟夷:割草。芟,音ㄕㄢ,除草。
(4)蕴崇:积聚。
(5)殖:生长。
(6)信:通「伸」,伸展、发扬。
近义词:寸草不留  杜绝后患  除恶务尽  赶尽杀绝  
反义词:后患无穷  养虎遗患  养痈遗患  
参考成语:去草绝根  翦草除根  除根翦草  剪草除根  刈草除根  铲草除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