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语:众口铄金
汉语拼音:zhòng kǒu shuò jīn
成语含义:众口所毁,虽金石犹可销。比喻众口同声,往往积非成是。语出《国语.周语下》。△「众志成城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比喻众口同声,往往积非成是。
【使用类别】用在「积谎成真」的表述上。
【例  句】
01、老总因为不堪黑函流言的困扰而请辞,可见众口铄金,人言可畏!
02、这种八卦新闻往往会造成众口铄金的局面,让当事人遭受莫大的伤害!
03、身为记者对所报导的事要谨慎求证,万一报导失真,众口铄金,有人将因此受害。
04、看到自己偶像的负面新闻一再被报导,老王一直说:「这是众口铄金!众口铄金!」
书  证:
01.《国语.周语下》:「故谚曰:『众心成城,众口铄金。』」(源)
02.《邓析子.转辞》:「古人有言,众口铄金,三人成虎,不可不察也。」
03.汉.刘向《新序.卷三.杂事》:「夫以孔、墨之辩,而不能自免。何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04.《三国志.卷二四.魏书.韩崔高孙王传.孙礼》:「窃闻众口铄金,浮石沈木,三人成市虎,慈母投其杼。」
05.《隋书.卷二.高祖纪下》:「盖同德之风难嗣,离德之轨易追,则任者不休,休者不任,则众口铄金,戮辱之祸不测。」
06.明.姜南《投瓮随笔.逐臣表语》:「昔日位居黄合,众口铄金;此时身谢朱崖,蔓草萦骨,亦可哀也。」
典故说明:据《国语.周语下》载,春秋末年,周景王打算要铸造一口极大的钟。单穆公和乐师州鸠知道了这件事,便劝阻景王打消念头。他们认为:那么大的钟虽然少见,但是声音不一定和谐好听,若因此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痛苦,更是没有必要。然而景王并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仍然执意铸钟。隔年,大钟铸成了,平日惯于献媚的乐工们,纷纷向景王赞美大钟的声音非常和谐、好听。景王十分高兴,就找来当初反对铸钟的乐师州鸠,对他夸耀的说:「看吧!钟声果然很好听,你的顾虑是多余的。」州鸠对于景王的无知和自夸十分不以为然,就回答说:「大王铸造大钟,如果人民都十分赞成,那才叫和谐。如今劳民伤财,人民都对大王十分怨恨,这种情形怎么能叫做和谐呢?而且人民所赞同的,很少有不成功的;人民所厌恶的,很少有不失败的。这就是俗话所说:『众心成城,众口铄金』的道理啊!」但是景王不接纳州鸠的劝谏,反而认为他已经年老了,什么都不知道。隔年,周景王驾崩,之后再也没有人说大钟的声音好听。后来「众口铄金」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众口同声,往往积非成是。而在汉朝应劭所着的《风俗通义》逸文中,另有一个关于「众口铄金」的故事,内容是这样的:有一个商人拿了一块纯金求售,可是所有的客人都说这块金子不纯,商人为了证明金子是纯的,就把金子放到火里锻烧,因为「真金不怕火炼」,来证明他所卖的金子的确是纯金。
成语来源:《国语.周语下》二十四年.钟1成,伶人告和。王谓伶州鸠曰:「钟果和矣。」对曰:「未可知也。」王曰:「何故?」对曰:「上作器,民备乐2之,则为和。今财亡民罢3,莫不怨恨,臣不知其和也。且民所曹4好,鲜5其不济也。其所曹恶,鲜其不废也。故谚曰:『众心成城6,众口铄金7。』三年之中,而害金8再兴焉,惧一之废也。」王曰:「尔老耄矣!何知?」二十五年,王崩,钟不和。
〔注解〕
(1)钟:通「钟」。
(2)乐:赞成。
(3)财亡民罢:浪费金钱,又使民众劳苦不堪。罢,通「疲」,劳累。
(4)曹:群众。
(5)鲜:音ㄒ│ㄢˇ,很少的意思。
(6)众心成城:众人同心,力量坚固如城。见「众志成城」。
(7)铄金:镕化金属。铄,镕化。
(8)害金:害民之金,此处指所铸之钟。
近义词:人言可畏  三人成虎  积毁销骨  
参考成语:众口销金  众口烁金  金销众口  众口金铄  群口铄金  烁金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