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语:乌集之众
汉语拼音:wū jí zhī zhòng
成语含义:义参「乌合之众」。见「乌合之众」条。
书  证:
01.《三国志.卷五七.吴书.虞陆张骆陆吾朱传.虞翻》:「明府用乌集之众,驱散附之士,皆得其死力,虽汉高帝不及也。」
02.三国魏.曹冏〈六代论〉:「故汉祖奋三尺之剑,驱乌集之众,五年之中,遂成帝业。」
典故说明:此处所列为「乌合之众」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管子(??西元前644),名夷吾,字仲,春秋齐国颍上人。初事公子纠,后事齐桓公为相。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尊周室,攘戎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桓公成为霸主,桓公尊为「仲父」。管子奠定齐国的法治思想,着重经济管理,他曾说:「像乌鸦一样暂时凑合在一起的人,因为没有组织、没有纪律,刚开始什么都好商量,久了就什么都看不对眼,互相唾弃。表面上虽然还维持良好的关系,但因为没有交心,权力不在领导人的手上,而在属下或幕僚,可说是暂时依附、没有权势的领导者。」后来「乌合之众」被用来比喻暂时凑合,无组织、无纪律的一群人。
成语来源:此处所列为「乌合之众」之典源,提供参考。《管子》逸文(据《意林.卷一》引)乌合之众,初虽有权1,后必相吐2,虽善不亲也。杀生之柄不制于主,而在群下,此寄生之主也。
〔注解〕
(1)有权:变通的理念。
(2)相吐:互相唾弃。
参考成语:乌合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