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语:义不反顾
汉语拼音:yì bù fǎn gù
成语含义:义参「义无反顾」。见「义无反顾」条。
书  证:
01.《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引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唯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雠。」(源)
02.清.方苞〈李刚主墓志铭〉:「倘一旦扬子于朝,以学士或御史中丞征,子将亡命山海而义不反顾乎?抑犹踌蹰不能自决也?」
典故说明:此处所列为「义无反顾」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义无反顾」原作「义不反顾」。「义无反顾」这句成语的意思是说:本着正义,勇往直前,绝不退缩。有一年,汉武帝派唐蒙修治通往夜郎、僰(ㄅㄛˊ)中的西南夷道。由于唐蒙征集民工过多,又用战时法规杀了大帅,使巴蜀百姓大为震惊恐惧。武帝听到这种情况,就派司马相如去责备唐蒙,发布一份文告(喻巴蜀檄〉,告诉巴蜀人民唐蒙的举动皆非皇上本意,并且恳切要求巴蜀官民了解和支持皇上开发西南夷的行动。檄文中提到:边疆郡县的士兵,听到烽火高举、燧烟点燃的消息,都张弓待射,驰马进击;扛着兵器,奔向战场;汗流夹背,唯恐落后;即使身触利刃,冒着被流箭射中的危险,也从没想要回头。就是因为他们一心只想着国家的危难,竭尽全力去履行臣民的义务。希望巴蜀百姓也能忠于朝廷,将国家的事视为自己的事。后来此篇文告原文中的「义不反顾」演变成「义无反顾」这句成语,用来指本着正义,勇往直前,绝不退缩。
成语来源:此处所列为「义无反顾」之典源,提供参考。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1〉(据《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引)相如为郎数岁,会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中,发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为发转漕万余人,用兴法诛其渠帅,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檄曰:……夫边郡2之士,闻烽举燧燔3,皆摄弓4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5,唯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6,义不反顾,计不旋踵7,人怀怒心,如报私雠8。彼岂乐死恶生,非编列之民,而与巴蜀异主哉?计深虑远,急国家之难,而乐尽人臣之道也。
〔注解〕
(1)檄:古代用于征召、声讨等的官文书。音ㄒ|ˊ。
(2)边郡:边境附近的郡邑。
(3)烽举燧燔:烽火高举、燧烟点燃,即战争。烽,古代边防警报、求援用的烟火信号。燧,音ㄙㄨㄟˋ,古代边防夜间报警的火炬。燔,音ㄈㄢˊ,炙烤、焚烧。
(4)摄弓:张弓搭矢作射击准备。
(5)相属:连续不断。
(6)流矢:飞箭。
(7)计不旋踵:打定主意勇往直前,绝不回转。
(8)私雠:一己的私仇。雠,音ㄔㄡˊ,仇怨。通「仇」。
参考成语:义无反顾